您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详细内容

第40个教师节我院德育所杨昌义所长参加上游新闻演播厅公益访谈活动

作者: 来源:上游新闻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0日 点击数: 【字体:

      2024教师节08丨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所所长杨昌义:政治为上、求实求真、扎根基层

70ce87864279406582415d1baa84c554.png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既是众多中国教育家共同精神特质的凝练,也是新时代期待涌现更多教育家型教师校长的热切呼唤。那么,教育家型教师校长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又该承担起怎样的使命?

      近日,名师名家·强教强国——第40个教师节教育部名师名校长/重庆市教育家型教师校长/重庆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上游新闻演播厅访谈活动正式启动,重庆市教育家型教师校长培养对象、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所所长杨昌义做客演播厅,结合多年德育研究的教育经验,分享自己对于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和对教育家精神具体实践的看法。

19447ab2675a4eb486859aae55d03fb3.png

      主持人:您是如何理解教育家精神的?

      杨昌弋:在全球化竞争背景下提出教育家精神,是深化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和时代要求。我认为教育家精神实质体现了教育必须实现的五个内在自觉:

      一是政治自觉,要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新时代教师必须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操守,要有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的家国情怀,要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认真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把党的教育方针真正落实在基层、落实在课堂、落实在班级,落实在具体的学生培养上。

      二是道德自觉,要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新时代教师要直面社会的深度转型和时代变化,不被误导、不被带偏、不被卷入,始终坚持从人全面发展的角度,重塑自己的人格品质和道德力量,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真正做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

      三是专业自觉,要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新时代教师务必要根据变化了的时代、变化了的学生重新探索教育发展的新机制、新规律、新特点和新要求,尤其是要认真分析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人工智能化、网络信息化对现实教育的挑战,真正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激活人的主体发展力量和教育变革的现实力量。

      四是实践自觉,要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新时代教师,不仅是教育的思考者,更是教育的实践者,要有求实求真、躬耕前行的勇气和底气,要多些强国济世、爱生爱民的大格局、大气派、大境界,要真正把教育的大爱落实在行动上,落实在课堂上,落实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上。

      五是文化自觉,要有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新时代教师要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文化使命和文化担当,要增强对中国文化的文化认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理解以及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创新意识,让真正的教育焕发文化的力量,铸就未来更多人的精神骨气和力量。

      主持人:您认为有哪些具体行为或举措体现了教育家精神,其中又有哪些感悟呢?

      杨昌弋: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作为省级教研科研部门,作为教育智库进行德育研究,我们在实践方面主要有以下方面的感悟:

      坚持政治为上。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操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开展好德育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基本前提。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加强思辨型班会课探索,推进红岩精神课程化实践,推动乡村儿童“小扣子”工程,开展中小学文化自信培育机制研究,加强文化德育实践探索,就是践行教育家精神政治自觉、专业自觉和文化自觉的具体体现。

      坚持求实求真。求实求真的本质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近年来,我们关注德育改革的前沿问题、深层问题,比如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网络信息化、人工智能化等对人的道德形成与价值观塑造的影响。我们认真探索学科育德的价值指向和实施路径,进而关注大思政背景下教育逻辑的专业建构。我们关注教育发生的内在机制与本质规律,关注新时期教师核心育德能力的建设,进而真正把立德树人的新要求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就是关注实践改革和实践自觉的具体体现。

      坚持扎根基层。教育的基本良知就是要着眼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教育的人民性。扎根基层,推动基层变革,这是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常态的基本操守。近年来,我们重点突出了两个项目的实践研究:一是加强全市立德树人特色项目实践研究基地的建设与研究,尊重基层原创和首创,鼓励实践创新精神,突出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体制中的重点、难点、薄弱环节。目前,全市共建成115个立德树人特色项目实践研究基地,我们鼓励从基层创新,解决真问题,构建新常态,真正出特色出成果出影响,改变教育实践现实本身。二是推动教育生长力的研究,推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化,增强学生教育生活的获得感、存在感和价值感,真正摆脱社会转型的时代困扰,真正立足现实,激活教育的内在生产力。

      这就是教育实践研究者应该拥有的道德自觉和基本的学术良知。

      主持人:您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有哪些心得或经验可以分享?

      杨昌弋:从自身成长的过程中,我觉得最大的心得是三点:

      一是师德的修炼。要把善良作为一个人基本的信仰,才会建立起热爱世界、热爱教育的基本情怀。要有正视道德缺憾的勇气,才能把德行提升作为一种内在自觉。

      二是学识的积累。切忌急功近利的一些知识,要深度学习原理性知识、真理性知识,真正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建构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有博学的格局和气度,要把学术、学养、教养结合起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起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基础理论体系和教育实践体系。

      三是研究的本能。真正的研究要有匍匐于现实的土地上、植根于人民中间的底气和勇气,要做一个现实的思考者和行动者,真正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主持人:躬身入局主动作为,实干为要挺膺担当。“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是一个宏大而朴实的梦想,非常期待您今后在德育研究中取得更大的突破与成果,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资讯)

      (整理/郭翠琴 图/李瑞琦)

分享到:
【打印正文】
Baidu
map